
中国音乐地图之听见广东 广东音乐
《中国音乐地图》之听见系列缘起
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,我们得到了许多,也失去了许多。得到了经济发展、科技、便捷带来的福利,也失去了那些极其珍贵的原本不该失去的,比如母语,比如传统文化、传统音乐。那些妈妈教给我们的,奶奶、外婆教给我们的母语,以及一首首世代相传的古老的歌谣。
这些母语和歌谣有着家族的民族的深刻记忆,曾世世代代相传,直到传到我们手里。被时代遗忘,被我们遗弃,冷漠的任其消失,以过时没有流量的名义淘汰,无论曾经历千年、百年,多少风雨,即将遗失在我们手里。
我们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民族到底是贡献还是犯下过错,有多少遗憾缺失?需要从行动中解答。我想,从我做起,以一个普通音乐人的力量,以每个人的力量,将会汇集成河流,流入大海,让这些古老的语言和歌谣得以传承,直到生生不息!
叶云川 .瑞鸣音乐制作人
2020年8月16日
中国音乐地图
用音乐找回民族的记忆,从母语中寻找生命的缘起
音乐,可以说是人类最初的母语。它先于语言而生,诞生于最天然的心跳、身体运动的节律、胸腔与喉管的震动、原始的情感和万物之间流淌的声音。一个民族可能没有文字,但绝不会没有音乐,而它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与风貌的最忠实的记载与反映,如一条鲜活血脉,源源不断输送着一个民族扎根所在的那片地层与地域的养分,和难以言状的印记。
在漫长的岁月里,我们失落了太多的记忆,然而从未有哪个时代,我们遗失得像今天这样迅速和难以挽回。可是当那些被一代代传唱、甚至历经千百年不衰的乐曲歌谣响起,一应模糊难辨、遥远难追的习俗传统、风土人情、文化面孔乃至自然风貌,便被重新唤醒,变得鲜活而清晰。这些歌谣,在今天面临岌岌可危的失传境况。因而瑞鸣对这些音乐进行采风式的收集、整理并录制,以国际级制作要求和水准,到当地民族文化之中广泛采撷、拾取那些最原汁原味、也最弥足珍贵的声音,来唤起亲切的民族记忆,并藉由音乐重连那与自然、与生命的脐带。
一种音乐地理的表达探索
地图所对标的风貌,旋律所触达的基石
对于中国音乐来说,五千年文化,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,五十六个民族,数百种民族乐器,近千种戏曲剧种,构成了太过庞大而丰富的音乐体系,想要领略中国音乐的全貌,或找寻进入这个音乐世界的门径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在经历16年民族音乐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探索后,瑞鸣音乐发起“中国音乐地图”计划,并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。用地图的方式,对中国音乐整体尝试进行一种系统性的整理和表达,令本土也令国际上的每个人,能在地图索引中畅游中国音乐时空,藉由一首首乐曲,叩启地域风情,并被音乐引领着,溯洄于久远的历史河床,更容易也更立体地感受这浩瀚又神秘的音乐世界。
源于梦想和执着。2019年,瑞鸣团队在制作人、音乐总监叶云川的带领下,在录音大师李大康老师的指导下,走过全国十余省,在各地寻找到音乐厅、剧院等场地,运用世界级录音设备,以极高采样频率,录制下每个民间音乐人细微情感、呼吸和演奏演唱时的心跳,每一次瞬间的感动。本次实地录制历时近90天,参与采录的民间音乐人约580人,参与录制的演奏者中,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诸如罗凤学、张顺英、边巴扎西等,亦有常年巡回世界演出的民乐艺术家赵家珍、郭雅志等。涵盖汉族、蒙古族、藏族、维吾尔族、哈萨克族、壮族、白族、彝族、朝鲜族等近40个民族,精心录制音乐1036首,涉猎西安鼓乐、江南丝竹、智化寺京音乐等百余流派的精选民族音乐曲目,包含传统音乐名曲诸如《昭君出塞》《出水莲》《高山流水》等曲目,也有如《格萨尔王传》《江格尔》《玛纳斯》等少数民族音乐史诗。体裁涉及少数民族宫廷音乐、山歌、牧歌、渔歌、劳动号子、戏曲、说唱、器乐独奏合奏等多种形式;使用传统乐器多达213种,采集文字资料近30万字。
大者见大,微者见微
瑞鸣音乐17年历程,试图以微薄之力,在一步一个脚印的采风中重绘华夏音乐版图。这既是一桩很宏观的事,承载的不止是广袤的土地,它有波澜壮阔的民族记忆,大开大阖的历史时空,乃至风姿百态的不尽河山……然而它同时又非常幽微和细密,音乐能带领我们抵达多么细节而层次丰富的体验?一个地域的气候、地貌、自然物宜,一个民族的性情、风俗和古老的信仰传说,一个个体的情感、故事与生活场景……它们都在音乐中自然流淌,对有心人娓娓诉说着。
而就这个音乐项目本身而言,它同样是当下的又是历史的,是宏大的又是细微的。我们用当代世界最前沿的技术手段,保存最传统和原生的音乐资料,尽可能追求极致的专业和每一处细节上的考究,来完成一件宏大而规模化的事情,并令它具备一个国际性的视野和传播效力。
制作人、音乐总监叶云川,是享誉国际的著名音乐品牌瑞鸣音乐创始人,所制作的音乐曾获得国内外160余个奖项。录音指导李大康老师,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、国家一级录音师、中国录音师协会理事。除李大康老师外,参与录制的录音师近二十人,包括鹿楠楠、曹勐、杨震、张正地、陶煦等录音师。为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,除完成了1036首乐曲录制外,项目全程以4k的精度三机位录制而成视频素材总时长约17000分钟,拍摄图片万余张,充分展现各民族音乐人个性特征、乐器的历史沧桑变化以及创作过程自由交流表达、传统敬业的精神,并将制作成1000条与乐曲、歌曲对应的音乐视频,以及符合民族气质的高品质数字音乐、唱片及书籍,传播到世界。
以国际级制作水准,记录最传统的声音中国
传统需要传承,文化需要发扬,民族的需要走向世界,传播就是民族音乐最好的保护方式。瑞鸣音乐将本次录制作品以高品质数字化制作、保存及国际化推广,建立起系统而立体的、兼具宏观与细微的中国音乐地图系列,以向世界提供认识、感受中国音乐独特魅力的索引指南,也为民族留存一份满载着记忆和故事的珍贵语本,提供了解并理解传统中国的音乐系统资料,为后世留下可供无限浏览的民族深刻记录。
广东音乐
广东音乐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,明清时期在当地民间“八音会”和粤剧伴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,它以轻、柔、华、细、浓的特点和清新流畅、悠扬动听的岭南风格受到大家喜爱,至今流传。在风起云涌的近代,广东音乐艺术家勇于创新,他们改良乐器、吸收西洋乐器演奏技法、借鉴西方作曲技法,使广东音乐兼容并包,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臻于鼎盛。由高胡(又叫粤胡)、扬琴、秦琴组成的“三架头”,再加上洞箫、椰胡的“五架头”,被看作最具特色的广东音乐合奏形式。
曲目简介:
403步步高 Rising Higher Step by Step
作曲:吕文成 体裁:广东音乐 民族:汉族 地区:广东广州地区
高胡:吴达辉
椰胡:徐丹丹
扬琴:潘伟文
梆笛:伍国忠
大阮:林文光
《步步高》大约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,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,作曲家在创作中大胆将西洋作曲技法与传统技法进行结合,使这首音乐在传统广东音乐中独具特色,通俗热烈又具有地方色彩。
《步步高》,曲如其名,一步更比一步高。乐曲扑面便是轻松欢快的情绪,嘹亮婉转的笛子和着圆润如珠玉的扬琴,引出一首激动人心的歌。明快的节奏,层层递增,如涌起的海浪,不知疲倦地叠起叠落。独具特色的大音程跳动,就像积蓄力量后的瞬间爆发,行走在路上的人突然想跳跃起来,洋洋得意地说一说对未来的信心,然后继续潇洒前进、步步登高。
402孔雀开屏 Peacock Spreading the Tail
作曲:何大傻 体裁:广东音乐 民族:汉族 地区:广东广州地区
高胡:吴达辉
椰胡:徐丹丹
扬琴:潘伟文
曲笛:伍国忠
大阮:林文光
都说孔雀是行走凡间的凤凰,它体态优美,雄雀开屏更是光彩艳人,绚丽无比,自古被人们视为吉祥的象征。
开篇的长音,自由而优雅,仿若孔雀正在做开屏的最后准备,它还需要来回走两步、再长长吸一口气。徐徐亮起来的旋律,一步三顾,孔雀踩着乐曲缓缓打开了尾羽,一边打开还要一边抖一抖那华丽的羽毛。进而音乐进入一段细腻生动的描摹,清新优美处仿佛美丽的孔雀全身绚丽的羽毛泛着迷人的光芒,一对眼睛炯炯有神,站立看向远方,展现出优雅高贵的气质;活泼跳跃处仿佛孔雀踱着傲人的步伐,跑去与其他鸟比一比美。
396杨翠喜 Cuixi Yang
民间乐曲 体裁:广东音乐 民族:汉族 地区:广东广州地区
高胡:余乐夫
椰胡:徐丹丹
扬琴:潘伟文
洞箫:伍国忠
秦琴:林文光
杨翠喜是晚清时期天津有名的女曲艺演员,被卷入晚晴官场贿赂而引出一场花案,一时间朝野哗然,朋党纷争,史称“丁未风潮”。杨翠喜因而也成为天津民众街谈巷议的人物,后来有人根据杨翠喜案编写了这首音乐。柔美又悠扬,清新而婉约,广东音乐特有的优美在高胡、扬琴的晕染下,显得格外秀丽。这也是杨翠喜的美,一颦一笑,亦曲亦韵。乐器和鸣,将那一段原本震撼的历史风云演绎得细腻缠绵,这纷纭本与一女子无甚关系,奈何红颜成旧忆,欢情太短暂,只想为她鸣不平,只想诉一段离情悲欢。
397银河会 Meeting in the Milky Way
作曲:吕文成 体裁:广东音乐 民族:汉族 地区:广东广州地区
高胡:余乐夫
椰胡:吴达辉
扬琴:潘伟文
洞箫:伍国忠
秦琴:林文光
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历来被人们传颂,不少音乐将这段劳燕分飞的悲剧讲述得曲折而哀怨,而这首广东音乐却别开生面,描绘了牛郎织女银河相会的愉悦。
高胡、椰胡勾勒出浩瀚夜空,欢快跳动的乐符绕上银河,如漫天喜鹊飞舞,灵巧的扬琴吐露织女的欣喜,深沉的洞箫隐藏着牛郎的思念。鹊桥如虹,二人相见,执手相看,喜笑盈盈,相依相偎,轻声细语诉真情。丝弦华丽甜美庆相会,亦有仙女手持花篮祝贺之,祥云漂浮,暖风扑面,莫负这一年一度良辰美景。东方渐白,鹊渐飞去,河汉清浅,来年亦能相见,况两情久长,不在朝暮。
414尼姑下山 上云梯小调联奏 The Nun Going Down the Hill . Combination of Shang Yun Ti Ditties
民间乐曲 体裁:广东音乐 民族:汉族 地区:广东广州地区
竹提琴:徐丹丹
二弦:吴达辉
扬琴:潘伟文
曲笛:伍国忠
三弦:林文光
《尼姑下山》和《上云梯》都是粤剧曲牌音乐,常用于粤剧过场、衬托人物性格、连接戏曲情节等。乐曲结构短小,曲调优美动听,充分展现出广东音乐活泼华丽、婉转柔和的风格。
一片欢腾喜庆中,踏着曲笛一声一顿的清晰节奏,迈出轻快的步子,走向市井喧闹或风景秀丽之处。大段的弦乐响得婉转悦耳,那样热情地烘托着,推出栩栩如生的风趣故事;热热闹闹的丝竹合奏模拟出铙钹之声,好似齐声喝彩,又较真实的铙钹相击柔和了许多,仿佛喧闹中藏着依旧的绵绵腻腻,别具一格。
413禅院钟声 Bell Tolls From The Temple
作曲:崔蔚林 体裁:广东音乐 民族:汉族 地区:广东广州地区
椰胡:余乐夫
扬琴:潘伟文
洞箫:伍国忠
《禅院钟声》由广东音乐家崔蔚林创作于1939—1940年间。据崔太太说,1939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,广州、宝安都已沦陷,崔家从广州逃难到香港,暂住在九龙油麻地,时局艰辛,人心惶惶。崔蔚林每天上街,经过一间古庙,听到晨钟暮鼓、木鱼声声,似乎能在乱世之中为人们带来一点心灵的慰藉,他思绪万千,一夜之间写出了这首《禅院钟声》。后来有人将音乐填词,讲述了一个书生失恋出家,在寺庙里就着钟声、风声、木鱼声,唱出了自己的满腹悲苦和对负心人的谴责,唱得家喻户晓。
扬琴一粒粒清亮,在椰胡深沉如海的背景里,显得华丽却孤寂,优美却无可奈何。跟着箫的茫茫思绪,抬眼望向烽火连天的北方大地,已是泪光涟涟,多少种分离的痛,多少个不眠的夜。禅院人稀,钟声回荡,轻闭双眼,是否能将这红尘世俗抛之脑外,寻一方暂且的安宁?缓慢的节奏,甚至有些迟疑,仿佛内心的惶惶不安,打破这妄想,让人有一种无处逃避的伤感。曲至后段,还是那把椰胡,渐渐从悲怆到底的旋律中生出了力量,那箫也活跃起来,映衬着婉转的扬琴,隐隐让人感到了风雨初霁的美好。
410惊涛 Stormy Surges
作曲:陈文达 体裁:广东音乐 民族:汉族 地区:广东广州地区
秦琴:余乐夫
椰胡:吴达辉
扬琴:潘伟文
梆笛:伍国忠
中阮:林文光
《惊涛》由广东音乐家陈文达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,这首旋律突进、音程大跳、节奏强劲的音乐是艰难岁月里振奋人心的号角。
音乐发端就是一阵又一阵急切的梆笛颤音,吹起狂风卷起层层浪涛,亦搅动内心的波澜。梆笛太嘹亮,中阮和扬琴太热烈,密集的弦乐推出一片惊心动魄的波澜,一浪更比一浪高,一阵阵拍打着岸边的礁石,飞溅起无尽的、雪白的浪花。风浪里,隐隐望见渺小的船只随着波浪起伏,最让人折服的是那风浪中的人,威武地站立着、嘹亮地呐喊着,乘风破浪勇敢前行。
408走马 Walking the Horse
民间乐曲 体裁:广东音乐 民族:汉族 地区:广东广州地区
高胡:余乐夫
椰胡:徐丹丹
扬琴:潘伟文
洞箫:伍国忠
秦琴:林文光
《走马》又名《走马英雄》,高胡勾勒出一个明媚的江湖,活泼的旋律让这番仗剑走马的路途变得欢快如许,三俩朋友,说说笑笑,寻访好风景,别有一番情趣。诙谐的滑音带来连连趣事,牵动好奇的心,怎么也要去看个明白。管弦交缠愈奏愈急,全然不是英雄的悲壮和苍茫,而是鲜衣怒马的少年初见广阔天地,是纵马驰骋的昂扬朝气。
407雨打芭蕉 Rain Drops Falling on the Plantain
作曲:何柳堂 体裁:广东音乐 民族:汉族 地区:广东广州地区
高胡:吴达辉
椰胡:徐丹丹
扬琴:潘伟文
洞箫:伍国忠
秦琴:林文光
李清照曾写“窗前谁种芭蕉树,阴满中庭……伤心枕上三更雨,点滴霖霪”,借着芭蕉把伤心、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。听广东古曲《雨打芭蕉》,则会有不一样的感受,生活在岭南地区的人们,尽情享受着生活的愉悦和情趣。
几番弦乐拨弄初夏的风云,流畅清爽的旋律驱散南国的早热,那句幅短小、节奏顿挫的音乐像极了这初夏的雨。这时候的雨,不似春天那样细如牛毛,亦不像盛夏那样猛烈激荡,三点五点、淅淅沥沥、哗哗啦啦,可听可赏。雨点落在翠绿宽大的叶子上,溅落一地细碎的珍珠,可玩可鉴。绿窗纱下,飘来淡淡的芬芳,初夏的风亦将这优美的音乐吹进屋内,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生活,“此时情绪此时天,无事小神仙”。
412和尚思妻 The Monk Missing the Wife
民间乐曲 体裁:广东音乐 民族:汉族 地区:广东广州地区
椰胡:徐丹丹
扬琴:潘伟文
曲笛:伍国忠
三弦:林文光
婉转悠扬的小曲活泼泼地响,映衬着水灵灵的曲笛和清亮亮的扬琴,妩媚动情又诙谐幽默,将一片禁忌的痴情奏出了无限欢乐。只听有人说“何必烦恼自寻,劝君你莫情场自困啵”,有人答“并无胡言来乱氹嘅,我热诚下拜石榴裙咖”。椰胡和三弦响得精神十足,仿佛不嫌事儿大看热闹。还是那熟悉的茶馆,还是那熟悉的市井气息,就这么闲情逸致地把早已熟悉的小曲儿再听一遍。
406双声恨 The Hatred of Separation
民间乐曲 体裁:广东音乐 民族:汉族 地区:广东广州地区
高胡:吴达辉
椰胡:徐丹丹
扬琴:潘伟文
洞箫:伍国忠
秦琴:林文光
这是一首广东音乐传统乐曲,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流传。据说过去的抄谱中还配有歌词,“愁人怕对月当头,绵绵此恨何日正当休,悔教夫婿觅封侯”。乐曲讲述了牛郎织女爱而不得的故事,更唱出了多少相爱之人分离后的心声。
高胡拉出一片哀怨缠绵,扬琴敲碎曾经的梦,多段旋律一遍遍重复,如泣如诉,那是再也找不回心爱之人的悲戚,到如今空留绵绵无绝期的恨,终究“悔教夫婿觅封侯”。洞箫在月光中呜咽,眼泪止不住簌簌地流,将满心的愤恨絮叨了多次之后,扬琴声声、高胡阵阵,音乐越来强强,也越来越快,在心潮翻涌的旋律中,似乎找到了新生的力量,突然变得决然而坚定,纵然心中有分离之恨,但脑海里仍旧对未来充满无尽的期待和向往。
405鸟投林 Birds Flying to the Forest
作曲:易剑泉 体裁:广东音乐 民族:汉族 地区:广东广州地区
高胡:吴达辉
椰胡:徐丹丹
中阮:林文光
扬琴:潘伟文
洞箫:伍国忠
《鸟投林》是广东音乐作曲家易剑泉先生的杰作,这首并不长篇的音乐给演奏者的再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,几代高胡演奏家都对此曲进行了细细琢磨,例如刘天一不满足前人用“呌子”模仿鸟鸣,他每天清早到郊区或公园仔细聆听鸟叫,最后用高胡特殊的弓法模拟出了更为逼真的鸟鸣。而今,意境独到、形象鲜明的鸟投林已成为广东音乐优秀的传统曲目之一,深受人们的喜爱。
清新柔美的旋律,响得有些轻松活泼,还带着些怡然自得的满足感,映衬着天边的夕阳,让这郁郁葱葱的山林变得温情十足——这里是鸟雀们温暖的家,山气日夕佳之时,那些晨起外出觅食的鸟儿们就该结伴而归了。婉转的高胡逐渐弱下去,意外地出现一阵此起彼伏的鸟鸣,生动活泼、趣味十足,一群群鸟儿在天空中你追我赶,相互打闹着投入山林。暮色渐浓,鸟儿们逐渐安静下来,深沉的洞箫点缀出“鸟鸣山更幽”的静谧,仿佛整个山林都要进入梦乡了,突然又响起几声鸟叫,大概还有几只不愿睡去的调皮鬼想再说几句悄悄话。
398连环扣 Interlock
作曲:严老烈 体裁:广东音乐 民族:汉族 地区:广东广州地区
高胡:余乐夫
椰胡:徐丹丹
扬琴:潘伟文
洞箫:伍国忠
秦琴:林文光
《连环扣》由广东音乐名家严老烈根据民间音乐《寡妇诉冤》改编而来,原曲曲调缓慢悲苦,凄切哀怨,是一首寡妇倾诉心中哀怨之情的曲子。严老烈将其旋律加花,并采用五度转调演奏,把哀怨之情一扫而尽,以流畅活泼的旋律表现了人们的欢快心情。
高胡清脆、扬琴悦耳,句句相连的曲调,在欢快活泼的演奏间,化作解不开的九连环、打不开的铜锁扣,饶有兴致,趣味十足。高胡、椰胡你追我赶,似乎一个也不想落下,扬琴叮咚,活泼泼地凑热闹,时而如连环相碰,时而如银铃滚动,惹人喜爱。音乐越来越急,从欢快活泼到激动昂扬,似乎永远不知疲倦,只是用力往前跑,就像生活在这里的人,意气风发、勇往直前!
399花间蝶 Butterflies among the Flowers
作曲:何大傻 体裁:广东音乐 民族:汉族 地区:广东广州地区
高胡:余乐夫
椰胡:徐丹丹
扬琴:潘伟文
洞箫:伍国忠
秦琴:林文光
《花间蝶》由广东音乐演奏家、作曲家何大傻作曲,他首次把西洋乐器吉它引入广东音乐,创作了这首具吉它风味的抒情曲。
高胡明亮柔美、扬琴清脆悠扬,婉转优美的曲调似乎让人的耳朵有些忙不过来,曲调交织成眼前五彩斑斓的画卷,又让人目不暇接,那是春天的绚丽多彩。阳光和煦,绿草如茵,繁花似锦,一只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,五颜六色的翅膀托起一个个轻盈美妙的梦,偶尔一阵跳跃的音符,仿佛一群群蝴蝶的嬉戏打闹。秀丽婉转的旋律不徐不疾地奏着,却让人越来越好奇,简直想让人也化作一只蝴蝶,飞进花丛去看看这五彩的世界。
411饿马摇铃 Hungry Horse Ringing the Bell
作曲:何柳堂 体裁:广东音乐 民族:汉族 地区:广东广州地区
高胡:余乐夫
扬琴:潘伟文
三弦:林文光
“悬羊击鼓,饿马提铃”指把羊吊起来,使羊脚乱动击鼓,把铃吊在饿马的蹄子上,饿马乱动铜铃乱响,令敌军产生千军万马的想象,这是古代战场上一种诱敌之术。但是听广东音乐《饿马摇铃》,并没有让人感到战场上剑拔弩张、杀气腾腾的架势,只有一片乐韵悠扬。有人说,马被广东人视为吉祥之物,音乐虽然描写一匹“饿马”,但依然生机蓬勃、充满活力。
踩着乐器合奏的咚咚之声,人儿跟着马儿走,人困马乏,步履蹒跚。三弦配着扬琴,落下一路的铃声摇荡,即使疲惫也充满了欢愉。一把高胡拉得风趣诙谐,赶马之人听着铃声摇头晃脑、得意洋洋,轻声哼着小曲,仿佛走到哪里都能带来一片喜气。长路漫漫终有尽头,马儿摇摇铃,人儿轻声吆喝,不急不慢地朝着心之所向处走着。幸福和美好在前方,当然也在此时。
400汉宫秋月 Autumn Moon in Han Palace
民间乐曲 体裁:广东音乐 民族:汉族 地区:广东广州地区
高胡:余乐夫
椰胡:吴达辉
扬琴:潘伟文
洞箫:伍国忠
秦琴:林文光
《汉宫秋月》是中国著名的古曲之一,讲述了王昭君远嫁匈奴和亲的故事,诉说着后宫的凄凉。它原为琵琶曲,后来多种不同乐器都对此曲进行了再创造,塑造出丰富的艺术形式,但大多表达了哀怨悲愁的情绪和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。广东音乐《汉宫秋月》是个例外,在长期流传和多次改编后,不再有哀怨之情,而多了些细腻的欢愉。
婉转柔和的高胡,和着玲珑剔透的扬琴,摊开一片银烛秋光,洞箫仿佛在遥远的地方低低地吟,划开苍茫而遥远的时空。清冽的月光下,恍然有一群美丽的女子轻歌宴饮,推杯换盏中环佩叮咚作响。雅致的旋律中,清清亮亮的扬琴总是那么清晰而夺人心魄,仿佛盈盈的笑声不绝于耳,又仿佛月下歌舞的绰约身姿让人挪不开眼。
401柳浪闻莺 The Waves of Willows and the Singing of Birds
作曲:谭沛鋆 体裁:广东音乐 民族:汉族 地区:广东广州地区
高胡:余乐夫
椰胡:吴达辉
扬琴:潘伟文
曲笛:伍国忠
大阮:林文光
柳浪闻莺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,南宋时为帝王御花园,称聚景园,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。细腻华丽的广东音乐将这一美妙的江南景致描摹得灵巧生动,带给人心旷神怡的美好感受。
一支清亮的曲笛,仿若脆生生的鸟鸣,在轻巧的扬琴声映衬下呼朋引伴,高胡来了,椰胡来了,大阮也来了,共同奏出一片清新活泼,完成一场春日里的明媚歌唱。这片优美的风景里,湖水轻轻荡漾,画着圈儿远去,柳枝优雅地垂下,随着微风轻轻摆动,黄莺飞舞,竞相啼鸣,从这边枝头跳到那边枝头,叽叽喳喳,趣意盎然。当真西湖美景三月天,良辰美景惹人醉。
404春郊试马 Trying the Horse in Spring Countryside
作曲:陈德钜 体裁:广东音乐 民族:汉族 地区:广东广州地区
高胡:吴达辉
椰胡:徐丹丹
扬琴:潘伟文
梆笛:伍国忠
大阮:林文光
《春郊试马》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,旋律巧妙融合了一些西方音乐技法,使得曲调另有一番新颖的趣味。
高胡和梆笛奏出跳跃而急速的音符,刹那间哒哒的马蹄声已由远及近,一群健壮的骏马跑过这片绿意盎然的草地,从眼前疾驰而过,只留下一阵风和马蹄带起的泥土,马儿矫健的身姿让人挪不开眼,骑在马上的人更充满了活力。嘹亮的梆笛一声更比一声高,密集处如同骏马的嘶鸣,高昂直上云霄。鲜明的节奏带起来昂扬的兴致,让一旁观看的人也跃跃欲试,情不自禁想体验一把翻身跃马、纵情驰骋的豪情。
409醒狮 Waking the Lion
作曲:吕文成 体裁:广东音乐 民族:汉族 地区:广东广州地区
高胡:余乐夫
椰胡:吴达辉
扬琴:潘伟文
梆笛:伍国忠
中阮:林文光
广东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,由唐代宫廷狮子舞发展而来,五代十国之后,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,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,明代时,醒狮起源于广东南海,现流传于广东、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间。自古以来,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,每逢节庆,或有重大活动,必有醒狮助兴,长盛不衰,历代相传。1931年,“九·一八”事变,日本侵略军炮轰沈阳,进攻东北,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创作了这首短小精悍、但充满昂扬之气的《醒狮》,以醒来的雄狮比喻不畏强敌、保家卫国的中华儿女。
一支清亮的梆笛唤起沉睡的狮子,扬琴、板胡精神十足地响起,急急地跟上狮子的脚步。在这段弦乐织就而成的活泼明快曲调里,狮子们扬起头,滴溜溜地转动着双眼,舔一舔毛发,伸个懒腰,跳上梅花桩,腾挪、闪扑、回旋、飞跃,一时间,狮子的威猛与灵活跃然眼前、雀跃欢呼的场面呼之欲出,心头的阴霾和沉郁被一扫而光。
录制成员:
制作/音乐总监:叶云川
录音指导/混音:李大康
音乐顾问:吴迪
录音:杨震
录制统筹:蓝宁飞
录音助理:张加 陈天俊
录音剪辑:黄子瑞
摄影:YC
录音地点:广东广州
录音时间:2019.08.26-2019.09.01
制作成员:
出品人:丁磊 叶云川
中文文案: 李程
英文文案:朱怡雯
文案编辑:魏娉婷
出品:瑞鸣音乐
鸣谢:国家艺术基金